文/林思偕醫師
越老越相信,了解一個病人,必須從病歷之外的角度,「面對面」熟悉他的職業、家人、嗜好;
越老越喜歡,像「老朋友」一樣,告訴病人我自己的見解和興趣,update一下彼此的生活。
總是習慣聆聽病人在病歷之外的那些故事,掌握最真實的「病人敘事」。
以簡馭繁,三言兩語交代病況的電子病歷,令我覺得堅硬難以穿透,電腦就像我和病人之間的「第三者」。
我更喜歡那些堆滿檔案櫃,散發溫度的手寫病歷,我是個舊版醫生……
查房時,我問住院醫師一個病人的實驗室數據,他拿出他的iPad,簽入,開始滑……
在他還沒查到之前,他驚訝地發現,我居然能不用查什麼,就說出四個病人三天前的血清鉀離子濃度……
對一九九○年後出生的這一代,「何處可以找到資料」比「資料是什麼」還重要。
他們認為,數秒內可以查到的事,為什麼要「知道」?我再也回不去那個可以電人而後快的尊師重道年代。
我發現自己是一隻恐龍,只是還沒完全絕跡而已。
過年前幾天,管理處給我一個Email,告訴我,我是全科唯一仍在用His2.0(舊版電腦)的主治醫師。
(我是個念舊的人。)
我曾經歷一段不算短的手寫病歷年代。自從有了電子病歷,電腦成為我和病人之間的「第三者」。
(我很氣它破壞我跟病人之間的好事。)
我越老越相信,了解一個病人,必須從病歷之外的角度,「面對面」熟悉他的職業、家人、嗜好……
我越來越喜歡,像「老朋友」一樣,告訴病人我自己的見解和興趣,聊聊彼此的生活,這樣,我就會得到的更多……
看到「報表」上敬陪末座的,我的「劣跡」。要是我年輕幾歲,一定打電話去抗議的。
這些年「電腦」所企圖阻擋我不成、我和病人間建立「深刻連結」所產生的喜悅,終究化解了我的衝動。
某天門診,一位建築設計師鉅細靡遺告訴我他一天的「生活日常」,我聽得入神。
他離去後,我對護理師說:「他說那麼多,應該要向我收錢的。」 她一面理解表示同意,一面微笑對我說:「林醫師你要看快一點,後面還很多人呢!」
本文經林思偕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病歷的彼端,未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