攏是為了愛:30則以生命書寫的深情告白
一群為台灣默默奉獻一生的人。無論是來自異鄉還是台灣本土,這群人本可擁有所謂「成功」的人生,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另一條路──奉獻與分享的傳愛之路。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階級、職業,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傳遞愛、散播愛,為我們見證了「給得越多,生命就越豐富」的價值觀。
一群為台灣默默奉獻一生的人。無論是來自異鄉還是台灣本土,這群人本可擁有所謂「成功」的人生,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另一條路──奉獻與分享的傳愛之路。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階級、職業,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傳遞愛、散播愛,為我們見證了「給得越多,生命就越豐富」的價值觀。
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EB)是種罕見的遺傳疾病,病人一出生皮膚就異常脆弱,稍微摩擦就會破皮或起水泡,患者們常被暱稱為「泡泡龍」。他們每日都需要換藥包紮,以維持皮膚的完整並預防傷口感染,這不止對患者是永無止盡的酷刑,對家屬也是難以想像的痛苦重擔,直到成大傷口中心伸出援手……
本書是沃爾肯的精神分析專著,同樣體現出融合多元觀點的精神。在四個完整的案例故事中,不僅突顯出精神分析解決不同類型心理疾患時的魅力,更勾勒出一個經驗豐富的分析師,如何在多元的精神分析世界中自在漫遊,將紛繁的臨床資料轉換成富有深意、引人入勝的故事。
每天從網路、媒體、Line不時傳來各種關於保健的訊息,告訴我們如何飲食、如何排毒、如何運動、如何吃藥,才能活得更健康、更長久、更年輕、更纖瘦。但是,其中充斥太多以訛傳訛的訊息了。
二○二一年五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臺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硬仗。臺北慈濟醫院傾全院之力挺在疫浪最前線,穿透隔離給予病人愛和關懷,膚慰無法與至親告別的哀慟,也在大疫下迎接新生命,用愛守護每一個病人。
張德明醫師行醫四十年,除了頂尖的醫學專業,張德明醫師還練就一顆貼近患者的心,因此他不只治病,還療心,兼具專業與愛心。他將生活中的領悟,診間裡的見聞轉化為溫暖的文字,並配以多幅畫作,抒發醫者的關懷與省思。
人口老化、交通不便、醫療資源不均、罹病率高……是早期許多人的雲林印象。曾經,「就醫」在雲林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今,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出現,讓雲林成為中台灣醫療重鎮之一。從許多民眾只願意北上尋求名醫的現象,到臺大雲林分院在雲林構築全方位醫療環境,讓雲林居民的健康不再有後顧之憂。
武俠小說的功夫「縮陽症」真的存在嗎?根據文獻的整理,縮陽症由來已久,而且與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在某些地區有大流行的紀錄,東南亞國家就曾經發生過;印象派藝術家的眼疾:梵谷酷愛黃色,是與服用「毛地黃」造成的黃視有關?而莫內狂放抽象的風格是因為白內障?
在台灣1960年代,農業社會的無醫村中,醫師娘幫忙照顧病患,有醫無類,體恤貧弱,在鄰里成為人人稱羨並且景仰的醫生娘。如實地活在南台灣的客家庄,風雨無阻地在新埤鄉的建功醫院打造出一片自己的夢土。但人生的禍福總是難料的,看似平順幸福的日子,往往因一場意外而整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