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不忘初衷,迎向善終

謝景祥,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傳教士

「每位醫學生都不斷被教育,就算僅有一絲絲生機,也不可放棄救治。」謝景祥嚴肅地說:「老師從來沒教過我,什麼人不要救。」他可以體會家屬的感受,但此舉違背了他奉行多年的醫學信仰。內心交戰許久後,思及「如果我是那位躺在床上的病患,也不希望身上插滿各種管子」,決定應允家屬拔掉呼吸器的提議…

Read more

活著,到好好活著

紀俊麟,設計美好人生

「急診的日子讓我知道生命的珍貴,而史丹福的訓練讓我知道該如何把珍貴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人生設計可以讓每個人活得更健康、更開心、更幸福,它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醫療行為」,本質其實與醫療中人性關懷的一面息息相關。

Read more

拚到最後一刻,是對生命的最大敬意

傅志遠,刀尖與筆尖之間

他們師徒兩人就在急診室簡陋的環境裡開胸、拔刀、縫合,短短一個多小時,擔任助手的傅志遠親眼看著儀器上的病人血壓上升了、心跳恢復了,隔著手套,他強烈感受到病人的心臟開始奮力跳動,彷彿在吶喊「不要放棄我」。
「那一剎那,我非常非常感動,原來外傷急症外科可以拚到這種地步!原來只要醫師不放棄,生命就一定有希望、有機會。」

Read more

若能重來,我還是會選擇罹病

陳燕麟,照亮幽暗森林的生命之光

「很多人有近視對吧?」陳燕麟問道,「近視的人戴眼鏡就可以正常生活,那你會覺得戴眼鏡的,不是正常人嗎?」他接著說,「我也跟其他人沒什麼不同啊,只是比戴眼鏡更不方便一點而已。」在成為一個醫師之前,陳燕麟已經是一個罹病多年的病人,患的還是現階段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的罕見疾病-「肌萎縮症」。

Read more

接生的手,創作的手

林錦義,用「美」迎接新生

「嬰兒剛出世,就被周遭環境嚇哭了」,「優美的環境,才能讓醫師更融入工作環境中,求診者與家屬得以放輕鬆。」浸淫藝術世界,讓林錦義領悟,醫療可治療病友的身體,藝術則可協助人們超克困境,兩者殊途同歸、相輔相成。更認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陳列在醫院的藝術品也不怕別人觸摸,就算留下一些痕跡,他也視為「歲月的印痕」。

Read more

得諸貴人,施諸眾人

曾明清,領航台灣牙醫數位轉型

2005年,小兒子4歲生日,他說他的生日願望是,爸爸不再是個「沒有星期天的爸爸」,這句話讓他驚覺虧欠家人太多。於是,第二年創立了OHI網路學堂,就是希望能幫助自己和其他牙醫同仁,能兼顧家庭生活及繼續進修,透過數位學習方式,快樂地分享國內外牙醫前輩、專家的成功經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