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下承諾,路不走完不啟程 葉寶專,築起雲林精神醫療網
黃崑巖院長曾提毛筆寫下:「不想走完不啟程」(Go all the way, or don’t go at all.)。對葉寶專而言,踏上精神科就是一條不歸路,既然已啟程,就要勇敢繼續向前行。即便退休,他仍掛念著雲林的患者,「以前,幫助病人就醫是我的使命。如今,我的使命是要幫助病人回家。」
黃崑巖院長曾提毛筆寫下:「不想走完不啟程」(Go all the way, or don’t go at all.)。對葉寶專而言,踏上精神科就是一條不歸路,既然已啟程,就要勇敢繼續向前行。即便退休,他仍掛念著雲林的患者,「以前,幫助病人就醫是我的使命。如今,我的使命是要幫助病人回家。」
「人活到80歲,就好像被社會拋棄了,旅遊團不想接、保險業務員閃得遠遠的、搭公車時被另眼相看…但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其實還有很多…」賴爺爺在旅途中三次胃出血,但依然咬牙歸隊完成環島的原因讓王乃弘領悟:「原來夢想可以讓每個人的生活再次發亮,而圓夢的過程更能激發人的生命力!」
有一位七十幾歲的阿嬤,她的乳頭都已經潰爛了,卻因為太傳統,不敢把這樣的私事告訴家人,直到乳房都流血了,貼心的孫女才發現阿嬤的衣服上有血跡,才趕快陪她緊急就醫…張金堅想,「不能再讓病友等到有狀況時才來就醫了!平時就要將乳癌防治當作一個健康的重要觀念,跟民眾宣導,讓他們知所預防!」
提議將電子耳納入健保給付的許權振振振有詞:「不要只看到他的價格貴,要看這筆錢花下去後創造的價值!一個原本聾啞的孩子,可以變成能正常生活,與社會接軌的人;從需要社會特別照顧,變成可以貢獻社會的人。一個機器改變人的一生,這是一個CP值多麼高的東西?這也是我們耳鼻喉科醫生一直不斷爭取的原因!」
「通常診斷出一個罕見疾病,要經歷過15個醫生,被誤診3次。即使是專精罕病領域的醫師也不一定能馬上做出正確的診斷,因為他可能這一輩子都沒看過這個疾病。」蔡輔仁說出當時的困境,「不過還好台灣的遺傳領域都很團結。」蔡輔仁一步步實現他的想法,改變制度,終於將罕病醫療從一片荒漠走成繁華的綠洲。
「之前有位在竹東執業的彭老醫師去世後,家人連繫我們學會的秘書說要把家裡的文物捐給博物館,請我過去看。」謝卿宏接著大嘆了一口氣:「我大概一個禮拜內就去拜訪了,你知道多可惜嗎?當時醫師的家人已經先把他那些日本時代的原文書通通論斤賣掉了,那些老書都是第一代或初版的絕版原文書,是非常、非常珍貴的書籍⋯⋯噢,想到這件事我還是感到很扼腕,恨自己當初沒辦法馬上過去!」
他的想法很單純:「他是我的病人,我就應該幫他的忙,幫他改變這種狀況。」陳威明每天照三餐為長褥瘡的榮民伯伯換藥。他戴上三層厚厚的口罩,耐心地清洗傷口、上藥、剪掉腐肉。他女兒流著眼淚對陳威明千謝萬謝,還親手寫了一張感謝卡。這讓他非常震撼——原來幫病人戰勝病魔,讓他們重拾正常生活,就是行醫的真諦。
李偉文參考西方設立國家公園的概念——以荒地與棲地保育為核心,將之圈護,讓大自然恢復原有的生機。他的診所也成了協會最初的會址,大家聚在一起編印刊物、摺快報、辦講座…「為人類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的非營利組織,存在都超過百年,例如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等。而台灣是否需要一個以環境守護為本的百年環保團體?」李偉文充滿信心地道,「荒野保護協會有機會成為這個團體!」
「嘉基醫院是一座花園,每個主治醫師帶領團隊,就像是一棵棵小樹。我當院長這個角色就像是一個園丁,負責澆水和施肥,讓每棵小樹向下扎根,覺得嘉基值得發展,安心留下來打拚。」陳誠仁服務嘉基逾20載,將嘉基打造為一座「無圍牆的醫院」,讓雲嘉南鄉親都能獲得良好的醫療服務。
這群變性者從三歲開始,心裡就非常清楚自己是誰,只是不敢說出口。「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歷經這麼多次痛苦的手術,醫師依法用專業完成他們一輩子的夢想,怎麼會是傷天害理呢?」趙湘台為他們抱著不平,「事實上,是他們在教我人生,讓我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