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

主啊,請把窮人帶給我

田春生,用愛改變命運

除了認養貧童、成立以琳之家急難救助中心,海外義診、教會與社福機構、捐救護車、樂器、代步車…幾乎所有的慈善事業都看得到田春生的身影。「哪有什麼特別的標準?哪裡有需要,我就去幫助哪裡。」他笑著說,「而且付出後,我們得到了很多最誠摯的愛,內心非常滿足與喜樂。」

Read more

我目所及,皆是菩薩

賴德仁,溫暖擁抱精神病

「對精神病患來說,他們最需要的不是一句『想開點』,而是友善的社會環境跟穩定的治療。」為了讓大眾正確認識正確的觀念,賴德仁透過一連串的展覽來向社會溝通。透過消除歧見,由醫院與社區的通力合作讓患者融入社會的運作,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Read more

選手在哪,我就在哪

林瀛洲,金牌背後的守護神

林瀛洲內心一涼——前十字韌帶斷了。他很想跟她說:「不要比了,妳不能比了…」但蘇麗文咬牙忍痛,雙眼直直盯著林瀛洲,眼底傳來的意思沒有半分猶豫:「我一定要比,林醫師你要幫我。」我從他們身上學到,那種永不放棄的韌性和強大的心理素質,所以才想竭盡所能地幫他們完成心願。

Read more

喜悅與遺憾皆與我同在

黃碧桃,守護每顆幼小的心

「我主攻小兒科,想到的都是要如何幫助孩子,每天面對那麼可愛的生命,態度自然也就溫和了起來。」黃碧桃和家長們成立了「開心俱樂部」,鼓勵大家一起關心心臟病童、討論心臟疾病、互相幫助,並彼此分享心得。「協會宗旨是要給心臟病童一個快樂的童年,就像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樣!」

Read more

用愛填補人間殘缺

羅綸洲,染上國際義診的癮

「做唇腭裂手術,就像變魔術一樣,從手術前到手術後,會覺得自己不僅是外科醫師,更像藝術家,把病患的臉當作一個美的藝術品來做,做得好,不僅感動家屬,更感動了自己,那是種創作藝術品的成就感吧!」羅綸洲邊跟羅慧夫醫師學唇腭裂手術,邊體會「用愛填補人間殘缺」的深意。

Read more

生命會教導生命

賴允亮,走出台灣安寧之路

Dr. Lickiss是位身材高大、講話直接、大嗓門的女性,但只要一到病人床旁,即便對方已經昏迷沈睡,她還是會像遇到老朋友般跟他們說話,「很冷嗎?」「今天比較安靜喔!」甚至親自幫病人脫下襪子做檢查,再好好穿回去。這一幕如深深震撼了賴允亮,「我當初喜歡的醫療,不就是這樣子嗎?」沒想到在腫瘤內科找不到的答案,就藏在安寧病房中。

Read more

不忘初衷,迎向善終

謝景祥,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傳教士

「每位醫學生都不斷被教育,就算僅有一絲絲生機,也不可放棄救治。」謝景祥嚴肅地說:「老師從來沒教過我,什麼人不要救。」他可以體會家屬的感受,但此舉違背了他奉行多年的醫學信仰。內心交戰許久後,思及「如果我是那位躺在床上的病患,也不希望身上插滿各種管子」,決定應允家屬拔掉呼吸器的提議…

Read more

活著,到好好活著

紀俊麟,設計美好人生

「急診的日子讓我知道生命的珍貴,而史丹福的訓練讓我知道該如何把珍貴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人生設計可以讓每個人活得更健康、更開心、更幸福,它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醫療行為」,本質其實與醫療中人性關懷的一面息息相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