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思偕醫師
一個7歲男生。 我用聽診器聽他的心臟時,他睜大眼睛問我:「醫生阿公, 可不可以問你一個問題?」
可以啊(但是不要把我叫那麼老)。
媽媽帶他來打流感疫苗,兩歲的妹妹跟著一起來 。他坐在椅子上, 兩條腿前後搖晃。
「你可不可以幫我媽媽看看,她還可不可以再生一個小孩?」他以很認真和體貼的態度問我。
「可是你已經有一個兩歲的妹妹了呀?」我說:「 你希望家裡再添一個嬰兒嗎?」
媽媽補充說,他的表弟家最近多了一個新生兒, 表弟很開心 ,很喜歡這小baby,也很照顧他, 向他炫耀 ,他有點羨慕。
後來我們討論後同意, 要不要再生一個小baby 這件事,還是要交由爸爸媽媽來決定。 媽媽在旁露出會心的微笑。
孩子對我的答覆還算滿意 ,但接著他問了一個深刻的問題:
「 醫生 ,你聽我的心臟會不會有時停止跳動, 過一陣子才又開始跳?」
孩子的臉變得嚴肅:「例如人死掉的時候,心臟怎麼辦? 它去度假了嗎?」
媽媽說,孩子最近很擔心「死亡」,「人死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問她大量關於死亡的問題, 她難以招架。
家裡最近並沒有人過世,生活也沒什麼重大的損失啊。
「如何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焦慮」 雖非我領域 ,但我總不能一下就把他掛到「兒童心智科」吧。
我大膽解釋:「這種年紀的孩子可能會把死亡看成是做錯事的懲罰」
然後我們的話題就一直圍繞孩子對生與死的觀念…… 我真恨不得多讀點書。
我摸摸孩子的頭, 微笑告訴他說:
「我的心常常去度假 。可是心臟可從沒有停止跳動過喔。」
孩子似懂非懂 。又問我:「 人什麼時候會死?」 他身體擺動明顯,侷促不安。
我答:「通常是活到了年紀很大的人,有灰白頭髮,和滿臉皺紋。」
(好吧,就像醫生阿公這樣, 不。還要再老一點)
孩子說:「那我用色筆把頭髮塗成白色,在臉上畫上一些皺紋,這樣我就會死嗎?」
「不會。 你這樣還是不會死。」我回答:「即使你把頭髮弄白,把臉弄皺,你仍然是那個可愛的7歲小男孩」
孩子聽了,肩膀放鬆 ,身體靠到椅背上,鬆了一口氣。
接著我問孩子唸哪一間小學。 桃園的中小學校我略知一二, 因為有時候乒乓球比賽會借用他們的體育館。
「是不是鄉公所附近 , 有個熱鬧的夜市 , 有一家xx便當很好吃 。 附近有個麥當勞對吧…… 你要乖一點 ,我可能正在看著你喔 …」
媽媽頻頻點頭 。世界真小 ,我剛好常在孩子學校附近「出沒」, 有什麼隱晦的景點,巷弄的美食, 哪個學生在旁邊開業,我瞭若指掌。
有共同的點可以切入 (相信我,一定很多) , 我知道了孩子一家人的生活日常。 他有個幸福的家庭 ,學習狀況良好……
多一點對時間的寬容,並虔誠傾聽,我們便可以聽到病人内心深處的想望和擔憂,以不同的隱喻與故事出現 。即使只是來打一個流感疫苗而已。
這是不分年齡的。
本文經林思偕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小病人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