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思偕醫師
祖父過世的那一刻,李醫師正握著另一個瀕死病人的手。一位病人呼吸困難, 缺氧程度惡化, 女兒很擔心 ,護理師叫他過去看看。
一點都不奇怪,他心想。 這病人住院已經好幾個禮拜, 肺部被疾病破壞的一蹋糊塗, 一天比一天糟。
幾天前他已經告知病人的女兒要有心理準備。
她讓他印象深刻 。她總會為爸爸小小的症狀變化而憂心不已,有點過度警覺。
她常常注意他說詞的前後一致性, 她沒有安全感, 希望他說點安慰的話, 老是問一些他答不出來的問題……
李醫師檢查完病人, 確定病人時間不多了。他的女兒在一旁啜泣。
「醫生。我爸爸快死了嗎?」 他點點頭。
這種時候,他話通常不多。 要如何向她解釋「臨終前的呼吸型態」呢?
他站在病床的一邊, 她站在另一邊。 這時,患者竟將他削瘦的右手從棉被裡舉起, 向他伸了過來。
李醫師將患者的手放在自己手中。 瞬間不經意交握。那一刻, 這些日子醫病一起奮戰的種種, 一股腦兒浮上心頭。 這大概是病人想要向他表達最後的善意吧。
他向女兒「簡報」,爸爸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
病人的呼吸逐漸變慢,停止。
10分鐘後,當他回醫務站,為病人開立死亡證明書時 ,他接到自己的爸爸電話告知:祖父今早送急診, 幾個小時後就過世了 。
雖然祖父年紀大又衰弱, 任何時候都可能走 。他仍感到難以置信 , 陷入深深的哀傷。
10分鐘前,他還在為瀕死病人家屬提供照護, 現在他變成需要被照顧的那一端。
李醫師的世界整個被翻轉。 他才了解,剛過世病人女兒的質疑和訴求,完全正常。
他的「醫學腦袋」 本來很想問:
「祖父是怎麼死的? 有人檢查他的血糖嗎? 他有敗血症嗎? 是吃東西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嗎?」
但他身體的某部分卻發出另一種聲音 , 而且越來越大聲:
「祖父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嗎? 他害怕嗎? 他有遺憾嗎 ? 有人握著他的手,像我剛剛那樣,握著病人的手嗎?」……
本文經林思偕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照護與被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