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中,疫情最嚴峻的時刻,臺北榮總臨危受命,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推出「車來速」防疫急門診。這個集看診、領藥、PCR採檢三大流程於一身的一站式醫療服務在短短23日內服務了近兩萬六千人,不但緩解各大醫院的急診壓力,超高的效率更深獲民眾好評。
規劃並執行這項任務的推手,是臺北榮總的副院長李偉強。其實早在「車來速」前,2021年6到7月他就跟隨陳威明院長(時任副院長)及北榮團隊進駐苗栗京元電子及臺北市三大果菜市場,執行大規模PCR採檢。一次又一次的防疫作戰火線上,都看得到李偉強的身影不斷穿梭,冷靜地部署與下達指令,率領眾多白袍勇者,一起守護國人健康。
不只在國內對抗COVID-19有不凡的成就,在美國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李偉強也協調奔走善心企業家,為母校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及醫院募集到10萬個口罩,雪中送炭。在公共衛生領域上種種的貢獻,獲選為Johns Hopkins 2021年傑出校友獎。
看著這面代表無限殊榮的獎牌,李偉強眼中充滿了喜悅與感激,也有著無窮的感觸,因為榮耀的背後,正鐫刻著他精彩動人的生命畫卷。
從小拎著皮包隨父親看診
李偉強的父親18歲時跟著部隊撤守到臺灣,「他是那個大時代的縮影,跟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裡描述的一樣。如果父親還在世,也快93歲了。他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小時候李偉強一家住在萬華南機場國宅,從幼稚園到國中讀的都是光仁天主教學校。「私校的學費很貴,雖然軍醫的薪資有限,爸爸還是堅持讓我們受到最好的教育,彌補他無法好好就學的遺憾。」小學時父親退伍,先是在別人的醫院幫忙,後來自行開業後,家中的經濟狀況才逐漸改善。
「第一個開業地點在板橋,記得當時最紅的電視連續劇是『保鏢』。」李偉強說,後來診所搬到永和,一待就是30年,與左鄰右舍都非常熟悉。「爸爸到病人家出診的時候,我就會跟在後面拎著皮包看著他換藥,有時候也會在診所裡幫忙包藥。」從小看著父親為病人治療,耳濡目染之下早早也就種下了從醫的心願。
雖然從小成績就很好,但就讀建國中學時面對來自全國的高手,李偉強初次感到挫折,第一年大學聯考考上牙醫系,對自己的表現感到不滿意,他上午辦理休學,下午就到了補習班準備重考。臥薪嘗膽了一年後,第二年考上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差一分就能上臺大。
「我覺得這可能是上帝的安排,如果我當初上了臺大,今天的發展可能很不一樣。」父親是榮民,陽明與榮總也有很深的淵源,在命運的牽引下,李偉強走上了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從榮民伯伯身上學到生死課題
1992年陽明醫學系畢業後,因為是公費生,李偉強必須先下鄉服務。「當時的制度是2加4,就是前兩年先到地方服務,後四年再回總院。」被分配到高雄楠梓榮民醫院的李偉強,主要的照顧對象就是榮民伯伯們。
「說是要照顧他們,但反而更像我被他們照顧。」李偉強笑著說,每當逢年過節,這些伯伯都會準備一堆汽水零食來送我,「我受到的訓練是不能收病人的東西,但他們總是說,我不是你的病人,是你的長輩。他們知道我是獨身一人在南部,把我都當成晚輩看待。」
院裡每位榮民也有著各自的故事,王伯伯斷了一隻腳,陳伯伯身上彈孔造成的傷疤每到下雨就會疼,林伯伯手臂上有「殺朱拔毛」的刺青,想回中國探親還要先想辦法去掉……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一到三節,醫師們都要特別注意榮民們的情緒。「這些伯伯們有些收到了父母過世的消息打擊太大,有些因為生病了回不去太過憂鬱,一個想不開就走了。」
剛畢業沒多久的李偉強,在25、6歲時就要直接面對教科書上沒教過的生死課題,「這對我衝擊非常大,也讓我領悟人性跟醫療之間是息息相關的。當一名醫師一定要試著去了解病人心裡在想什麼,不然給的建議病人聽不進去。」
1994年,楠梓榮民醫院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李偉強與部份醫療人員轉到新成立的桃園榮民醫院繼續服務,高雄地區的榮民們由新成立的高雄榮民總醫院接手照顧。而李偉強的任務就是把原本照護的600多位伯伯,分批護送至臺南或屏東的榮民醫院或榮民之家。「伯伯們都很難過,因為在楠梓醫院住了很久,已經就是家了,身分證的戶籍就是醫院的地址,大家實在不捨得離開。」
二年的下鄉時間,李偉強見證到許多悲歡離合,也從榮民伯伯們身上醒悟到了醫者最重要的「心」。就這樣,一個青澀的醫學生,再回首已蛻變為一位心態更成熟的醫師。
921大地震 接觸公衛領域的第一課
回到北榮,李偉強選擇了與外科醫師父親不同的路,進入了內科及胃腸肝膽次專科。會選擇這個次專科,是因為他很喜歡醫學研究,消化道不但是人體分布範圍最大的系統,榮總腸胃肝膽科的研究風氣也很盛,這樣的環境與氛圍深深吸引著他。而李偉強最被人所熟知,也屢屢作出重大貢獻的公衛及醫管專長,當時才正要開始萌芽。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南投集集發生了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全臺陷入天搖地動整整102秒,造成2417人罹難、上萬人受傷、十多萬房屋倒塌。地震後,臺北榮總奉命緊急前往災區支援醫護服務,由張茂松院長擔任總召集人,進駐臺中縣和平鄉和平國小,協助治療受傷災民,以及災後環境與公共衛生問題。
李偉強也是團隊中的一員,身為內科總醫師的他,主要任務是醫療人力調度及災後流行病的預防,特別像是肝炎。剛抵達災區時,一片斷垣殘壁瞬間映入眼簾,光禿禿的山壁、倒塌的房屋、肝腸寸斷的道路…地獄般的景象將他驚得說不出話來。
轉眼一個多月過去,所幸傳染病沒有發生,李偉強每天除了醫療義診外,還會去幫忙災後復原,替小朋友們上課,安撫災民的心。每天看著志工團體湧入,將破碎的大地一點一滴復原,災民們的淚水也漸漸開始收斂,一股強烈的念頭開始在他腦中浮現:「公共衛生政策及行動的力量,原來如此強大、有意義,一次可以幫助很多人,與醫師的臨床工作是以個人為對象完全不同。」
幸逢良師,改變人生的軌跡
災區支援的任務結束,他準備消化專科醫師執照的考試,太太一方面懷著長女,另一方面也同時準備考陽明大學護理研究所。某一個週日上午,陪太太參加考試的李偉強在榮總與陽明大學間的隧道內遇見「改變他一生的人」——張茂松院長。得知學生的太太正在考研究所,張院長隨口一問:「你自己怎麼不考?」原來當時榮總規定主治醫師才能申請就讀研究所,還是總醫師的李偉強還不敢想那麼遙遠的事,打算先按部就班地等當上主治醫師再說。不過院長鼓勵李偉強不妨優先試試申請國外的研究所,特別是醫院未來可能很需要的醫院管理。
由於國外研究所招生多已截止,李偉強開始馬不停蹄地準備申請文件與考試,希望能趕上最後一班車,一開始是獲得了南加大的錄取通知。同為內科部總醫師且從Johns Hopkins深造回國的學長詹宇鈞看他準備得如此認真,忍不住向李偉強建議:「要不要試試看申請Johns Hopkins?」他熱心地介紹現為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的郭乃文學長,並透過他認識該校的公衛權威Laura Morlock教授,「當時準備得非常匆促,我其實沒抱什麼期望,很幸運居然就上了!」
回憶起這段被Johns Hopkins錄取的經歷,李偉強口氣中仍然難掩興奮之情,直呼就跟中了樂透一樣幸運。他不僅升了主治醫師,也申請到獎學金補助,2000年8月,這對夫妻就抱著才剛滿三個月大的女兒,意外地踏上了美國求學之路。
提到指導教授Laura Morlock,李偉強心裡充滿了感激。「老師是臺灣健保的規劃人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公衛學者,能跟著她學習真的非常幸運。」但名校的求學之路並不容易,他坦言,第一年花了不少心力適應各項全新的事物,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及各國保險制度等,對一位來自臺灣的臨床醫師而言真的是挑戰,上課常聽不懂教授與同學之間的話題,但除了苦讀還是苦讀。第二年開始,李偉強覺得有把握可以學得更好,且入寶山豈有空手而歸的道理,在教授及榮總的鼓勵下,決定繼續攻讀博士班。而因公務人員有出國不能超過三年的限制,他更是不分晝夜地努力,先後拿到了「醫療財務與管理碩士」及「衛生政策與管理博士」的學位。
畢業至今近20年,李偉強仍與Laura Morlock保持聯繫,兩人不但時常交換公衛政策的意見,連他得到「傑出校友獎」也是教授全力舉薦。成就的背後當然脫不了自身的努力,但李偉強卻更感謝曾經幫助過的師長,「沒有張院長的支持,我沒機會赴笈美國進修;沒有Morlock教授的指導,我也沒辦法準時畢業,還有許多師長的協助,沒有他們在後面推一把,也難以有機會站上舞臺發揮。」李偉強更感謝父母當時身體都還可以,讓他無後顧之憂。
醫院評鑑打響名號,意外進入官場
2003年,李偉強回到榮總復職。當時醫師出國大多是精進自己的醫療技術,念醫管跟公衛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因此他被用人唯才的李良雄院長大膽任命為醫務企管部副主任,同時負責醫院評鑑與品管工作。
帶著先進成熟的醫管知識,李偉強協助臺北榮總在幾次醫院評鑑裡都獲得優秀的成績,也因此常受到其他醫院的邀請,分享準備評鑑的經驗。
2011年某一天,林芳郁院長找李偉強到辦公室,告訴他:「醫策會(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出缺,你有沒有興趣接任?」林院長認為李偉強有學歷、專長,更有豐富的經驗,正是這個職位的不二人選。而當時的衛生署長邱文達在擔任萬芳醫院院長時,也曾邀請李偉強到院分享如何改善醫療品質,深知若是由他來擔任醫策會執行長,必定能進一步提升臺灣醫療的整體品質,二話不說就通過了人事審核。李偉強也從被評鑑的對象,搖身一變成了評鑑的執行者。
「這是個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評鑑就像醫院的考試,被每個人討厭,但沒有考試的話,醫療品質也可能會跟著鬆懈、下降。」
他認為評鑑有其必要但需要大幅改進,而他的責任就是盡可能地改善不合理的評鑑項目,讓醫療品質與安全持續提升,但不要增加第一線醫療人員太多負擔。
兩年的借調期轉瞬即逝,每日都堅守在崗位的李偉強,最後居然忙到腎結石發作住院,當他準備出院回家時,半路上突然接到邱文達署長的電話,「我不知道有什麼重要的事,只好綁著尿袋到他辦公室。」他苦笑著說,原來醫政處處長出缺,邱文達徵詢他的意願。思考了整整一晚,正在組織詞彙想著如何婉拒的李偉強忽然又接到署長的來電:「不用考慮太多了,你就來吧!」還沒出口的話只好被吞回嘴裡。
就這樣,剛回到榮總的李偉強就再度被借調出去。
扮演溝通協調角色,找到交集
「我從來沒想過要當官,進入政府部門擔任公職,對我來說更是個意外。」在衛生署改制升格為衛生福利部後,李偉強成了首任的醫事司司長。眾所皆知,醫事司在衛福部的八個司中是最忙碌,也是責任最重的幕僚單位,負責管轄全國480家醫院、2萬多家診所、醫事人員、醫療法規命令等,「我並非這個體系出身,從來沒想過這個職位的責任竟然這麼大,是個很難得的磨練。」
李偉強坦言,那個職位並不好坐,也曾經歷過不少天人交戰的事,「有些政策是政治而不是科學來決定的,這樣的政策執行時,做起來其實很掙扎。」改革雖然困難重重,但李偉強還是在短短的服務期間內修改了醫療法,讓醫療暴力成為公訴罪,也草擬了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更帶動國際醫療,讓臺灣的優質醫療能被國際看見,繳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不過射手座外向且不愛受拘束的個性,李偉強最喜歡的還是醫院的專業工作環境並且能繼續看診,因此借調期滿後他選擇回臺北榮總,而不是旁人羨慕的大官。
但他認為,有機會站在國家的高度看事情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視野,也讓他認識了不少各界好友,更了解公務體系的需求與想法。離開政府機關後的這些年,李偉強時常代表醫界與政府溝通協商,一來他與官員認識,可以向他們反應醫界的想法,其次他也能站在政府的角度去換位思考,容易找到彼此的交集。
「我很樂意擔任這個溝通協調的角色,只要有了共識,事情才有機會朝著雙方都認同的方向去推動。」他誠摯地說,一切都是只為了讓臺灣更好。
臺灣醫療典範,要讓全世界都看到
談到醫美,大家會想到韓國;談到醫療旅行,不少外國友人會想到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拜託,這些國家的醫療水準怎麼會高過臺灣?韓國有很多醫師的整形技術還是到臺灣學的。」李偉強激動嘆道。
邱文達在卸下衛福部部長的職務後,深感臺灣醫療國際化的不足,因此成立了「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做滿6年之後交棒給李偉強,就是看中他的國際實務經驗。
在世界頂尖的Johns Hopkins學習過,在促進臺灣醫療品質的醫策會也服務過,也曾代表臺灣在WHA的技術會議發言,李偉強深知臺灣的醫療水準早已在世界的前段班,只是不擅於行銷。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臺灣的醫療故事大聲地說出去,這也是我從醫策會、衛福部,到現在都在做的事。」他緊握著拳頭說道。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每年都會辦理「國際醫療典範獎」,表揚臺灣從事國際醫療的醫師與團體。邱文達理事長及接任的李偉強將每年獲獎者的故事彙編成冊,書名是《白袍下的全球拓荒者:國際醫療典範獎得獎者行醫故事》,不但讓國人認知到「啊,原來臺灣做了那麼多好事!」這本書也凝聚了全國醫界的士氣,相互看齊。「英譯版快出了,將來還會有電子版,可以讓更多外國朋友看到臺灣到各地從事醫療人道援助的故事,這是我們民間所能做的事情。」他滿是期待地說。
為了行銷臺灣,李偉強與國際組織的互動也十分密切,除了曾擔任國際協會的理事長外,美國在臺商會雜誌每年都會和他交流,討論疫情、健保或智慧醫療相關議題。美國、日本和德國媒體也都訪問過他。「如果我們醫療水準不高,國際上誰會找我們發表意見?」BMJ(英國醫學雜誌)就曾請李偉強主筆,介紹臺灣防疫的成功經驗,作為封面故事。
去年,臺灣的防疫專家和以色列相關人士線上會議交換防疫心得。因為我們和以色列沒有邦交,所以臺灣十分低調進行,沒想到主持會議的國會議員自己在Twitter上率先公開了這項訊息,並感謝臺灣分享經驗。「這位國會議員叫班奈特(Naftali Bennett),沒想到後來竟成了以色列的新任總理,我們在無意間為國民外交盡了一分力,也證明國外對我們防疫表現的肯定。」李偉強笑著說。
現在全球都在努力地從疫情的衝擊下站起,臺灣也不例外,「疫情總有一天會結束,誰能盡快重新恢復元氣,誰就是贏家。」他期許國人和醫界共同努力,一起讓臺灣重新恢復活力。
三代皆習醫 期許子女走出自己的路
回顧過去卅年白袍生涯,李偉強最感謝父母親的養育與栽培之恩,但也不無遺憾。2007年父親節,他接到父親來電希望兒子回去陪他吃飯,但正被醫院評鑑忙得焦頭爛額的李偉強根本沒空回家,父親氣得對他說:「你不來陪我吃飯,我乾脆吃泡麵好了!」後來他才知道,父親當天真的吃了泡麵當作晚餐。
父親走後,每逢掃墓李偉強和弟弟都會帶著他生前最愛的「滿漢大餐」到墳前跟他一起享用,「以泡麵祭奠父親實在不成敬意,但這是他生前最愛吃的,也標誌著我一生對父親的抱歉與思念。」
母親對李偉強的影響最深,從小教導他要多做善事,多幫助人,特別是窮苦人家,母親是他一生最好的榜樣,但不幸在三年前病逝。
他又翻出了一張父子倆同時穿著醫師袍的合照,「2007年過年我到父親的診所,忽然想到我們從來沒有一起穿著醫師袍照過相,所以拍了這張。」父親在同年9月過世,這張唯一父子白袍同框的照片,承載了太多的親情與回憶,李偉強至今珍藏。
可以告慰父親的是,李偉強在醫療這條路上的精彩表現,堪稱無愧於「大孝尊親」。「921地震後,我被醫院提名獲得了好人好事代表獎,但當時我已經出國了,所以請爸爸代我到總統府領獎,這是他認為這輩子最光榮的一件事。」
而李偉強的兒女也都走上學醫這條道路,但李偉強卻跟兒女說,「爸爸並不希望你們一輩子當醫師。」他鼓勵他們未來要把握機會出國進修,到海外看看,甚至再讀一個跟醫療無關的第二專長。「爸爸能幫你們的是30歲之前的規劃,讓你們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至於30歲以後的人生還很長,由你們自己決定,因為那是你們的人生。」
人生有時候是一連串「機會」與「選擇」的排列組合,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
就如李偉強廿年前也選擇了一條與其他同儕不一樣的路,他相信,只要能堅持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定可將其走得無怨無悔,天自安排。
在長官與同事的眼中,李偉強是「執行力」的代名詞,在面對挑戰時總是一馬當先,並且與大家一起腦力激盪出創新的點子。當初他在衛生福利部同事為他辦的歡送宴上,他曾引用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名言送給大家:「如果能當海盗,為何加入海軍?」意味著領導者要鼓勵團隊跳脫常規與框架,不僅要讓思想解放,更要激起如海盗般的熱情與冒險性,並深信自己正在從事一項意義重大的事,在歷史中被銘記。無論是在榮總還是自由廣場,彷彿又看到他那「海盗」的熱情!
李偉強
WUI-CHIANG LEE, M.D., Ph.D. MHS
現為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也是醫院管理、公共衛生、胃腸肝膽科專家。
自小在父親的診所耳濡目染,早早有了行醫的嚮往。921大地震後,身為內科醫師的他臨危受命參與災區援助,第一次了解到公共衛生與行政管理的力量可以「一次拯救數百萬人」,決心往公衛醫管領域發展。
在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進修取得「醫療財務與管理碩士」與「衛生政策與管理博士」學位後回國,因在醫院評鑑中屢獲佳績,借調至醫策會擔任執行長,改善評鑑作業並將臺灣的優質醫療介紹到國外;之後又出任醫事司司長,修改醫療法讓醫療暴力成為公訴罪,也草擬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等法案。
積極推動臺灣國際醫療,頻頻在國際醫衛組織為臺灣發聲,並與邱文達、石曜堂等前輩將臺灣從事國際醫療醫師及團體的故事彙編為《白袍下的全球拓荒者:國際醫療典範獎得獎者行醫故事》,2022年將出版英譯本,讓世界知道台灣醫療對國際友人的付出與貢獻。 防疫期間充分發揮醫學與公衛雙專長,院內協助調度專責病床,院外參與苗栗京元電子、北市三大果菜市場採檢任務,並設立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車來速」防疫急門診,率領眾多榮總的白袍勇者,一起守護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