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

若能重來,我還是會選擇罹病

陳燕麟,照亮幽暗森林的生命之光

「很多人有近視對吧?」陳燕麟問道,「近視的人戴眼鏡就可以正常生活,那你會覺得戴眼鏡的,不是正常人嗎?」他接著說,「我也跟其他人沒什麼不同啊,只是比戴眼鏡更不方便一點而已。」在成為一個醫師之前,陳燕麟已經是一個罹病多年的病人,患的還是現階段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的罕見疾病-「肌萎縮症」。

Read more

得諸貴人,施諸眾人

曾明清,領航台灣牙醫數位轉型

2005年,小兒子4歲生日,他說他的生日願望是,爸爸不再是個「沒有星期天的爸爸」,這句話讓他驚覺虧欠家人太多。於是,第二年創立了OHI網路學堂,就是希望能幫助自己和其他牙醫同仁,能兼顧家庭生活及繼續進修,透過數位學習方式,快樂地分享國內外牙醫前輩、專家的成功經驗。

Read more

一生懸命,用愛推動特照牙醫學

黃明裕:唐氏症兒子是我的初心

「他們沒辦法來,那就我去啊!」於是黃明裕著手推動外展醫療,讓牙科診療從傳統的醫療設施(醫院或診所)延伸到外展的身障、老人機構和到宅牙科服務。他認為,台灣的醫療資源豐富,卻有成千上萬的失能者無法享有口腔照護,這不符合醫療平權,「我就是路見不平,一定要挺身而出。」

Read more

貼近患者生活,才能治好疾病

張德明,在診間點亮溫暖心燈

「好的醫生要和病人共同的語言,要有同理心。」張德明說,醫生不能高高在上,「你如果不能貼近他們生活,就治不好他們的病。」就像他不隨便跟病人說「回去要好好休息」,因為他深知很多病人做的是勞力工作,賺的是辛苦錢,「休息」對他們來說是最不得已的選擇。「要讓病人知道,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得很篤定,臉上閃過一抹溫暖的微笑。

Read more

讓醫療與教育平等

陳宥達,展臂接住遲緩兒

「服務不必到天涯海角,莒光號到得了的地方,就有無數雙眼期盼著。」陳宥達醫師許下承諾,決心前進偏鄉、深入社區。2015年遠赴美國取經,將「偏鄉醫療X親子共讀」的模式引進台灣。他說,「如果生而不能平等,醫療與教育一定要平等」,期望為弱勢家庭的兒童翻轉人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