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醫術

貢獻餘生,不會停止診治失智

曹汶龍,走進社區安老共老

以往在台北看診時,以癲癇病人為主;到了花蓮慈濟,以巴金森氏症為主,癲癇次之。「後來到嘉義大林的感覺是這裡的老人特別多,診間裡幾乎三分之二都是老人。」 尤其失智症的醫療照護資源,在偏鄉地區更顯不足,為了幫失智者及照顧者多做一些事,他走入社區,築起雲嘉地區「一條龍式」的失智照護網。

Read more

把握機會活出自己的人生

李偉強,醫衛最前線的捍衛戰士

921大地震後,身為內科醫師的他臨危受命參與災區援助,阻止傳染病發生。除了醫療義診,他還去幫忙災後復原,替小朋友們上課,安撫災民的心。一股強烈的念頭逐漸在他腦中浮現:「公共衛生政策及行動的力量,原來如此強大、有意義,一次可以幫助很多人,與醫師的臨床工作是以個人為對象完全不同。」

Read more

人文關懷,就是把病患當成一個「人」

李明濱,自殺防治的守門人

2001年,李明濱成立了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目標是建立「憂鬱症防治照護網」。「當時台灣很多憂鬱症患者沒有就醫,80%的自殺死亡個案,在過世前一年雖然曾經到醫療診所就診過,但只有50%看過精神科。」李明濱感慨,「我推動自殺防治,不只是搶救生命,而是為了建立人文關懷的醫療環境。」

Read more

從2到200,翻轉結石新手術

林承家,全力以赴的彩色人生

「差不多第五次開始,我就決定把內視鏡倒過來,坐著開刀。」林承家這個「倒著開刀」的決定,就好像在說「我今天想用倒車的方式去醫院上班」一樣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他卻非常篤定:「內視鏡倒過來後影像不會左右顛倒,操作更直覺;坐著開刀不會因為疲倦而影響精密度,病人的安全也更有保障。」

Read more

點亮醫病關係的溫暖火光

賴其萬,醫學教育的無任所大使

那天的病床上是一位坐骨神經痛的女病人,貝克博士檢查前先回頭請護理師幫他找個小棉被,放在病人兩隻大腿之間。「我當時不懂為何要拿棉被,但接下來教授抬高病人的一側大腿進行拉塞克氏徵象檢查確認坐骨神經是否受壓,那一刻我才驚覺老師是先幫病人遮住最私密的地方,讓她不會尷尬羞怯…」

Read more

唯有夢想,才是不老的靈藥

王乃弘,百年光田的健康守護

「人活到80歲,就好像被社會拋棄了,旅遊團不想接、保險業務員閃得遠遠的、搭公車時被另眼相看…但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其實還有很多…」賴爺爺在旅途中三次胃出血,但依然咬牙歸隊完成環島的原因讓王乃弘領悟:「原來夢想可以讓每個人的生活再次發亮,而圓夢的過程更能激發人的生命力!」

Read more

病痛的時候,我們陪妳一起走過

張金堅,乳癌防治的守護者

有一位七十幾歲的阿嬤,她的乳頭都已經潰爛了,卻因為太傳統,不敢把這樣的私事告訴家人,直到乳房都流血了,貼心的孫女才發現阿嬤的衣服上有血跡,才趕快陪她緊急就醫…張金堅想,「不能再讓病友等到有狀況時才來就醫了!平時就要將乳癌防治當作一個健康的重要觀念,跟民眾宣導,讓他們知所預防!」

Read more

願世上不會再有聽不見的聽障兒
許權振,帶領聽見世界的美好

提議將電子耳納入健保給付的許權振振振有詞:「不要只看到他的價格貴,要看這筆錢花下去後創造的價值!一個原本聾啞的孩子,可以變成能正常生活,與社會接軌的人;從需要社會特別照顧,變成可以貢獻社會的人。一個機器改變人的一生,這是一個CP值多麼高的東西?這也是我們耳鼻喉科醫生一直不斷爭取的原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