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大林,獲得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成為台灣西部第一座慢城。十多年來,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林育靖住在這座小鎮裡,度過悠然自得的時光。
而今她將行醫重心聚焦在安寧居家訪視,游刃於文學創作,以自在的生活步調陪伴孩子成長,實現兼顧家庭、寫作與醫學專業的夢想。
少女情懷文學夢
林育靖自幼喜愛閱讀,吟詠詩詞歌賦和《國語日報》文章詩句。國中時,國文老師彭美嬌開拓了她的文學視野,讓她特別喜歡國文課。
讀到徐志摩的作品,彭老師就會談起這位浪漫詩人的愛情故事;上文言文課時,她會讓同學上台演戲,把各種元素融入課文,讓國文課變得生動有趣。「那時,每次上完文言文課,全班同學都笑得很開心。」林育靖眼神發亮地說,文學帶給她滿滿的感動,不但讓她喜歡寫作,更嚮往文學世界。
於是,林育靖開始寫詩和小說自娛,自認「身上流的是文學的血液,臍帶相連的是魂牽夢縈的文字」。到了高中,雖忙於課業,但仍利用作文課寫小說。
「其實,爸媽和老師都知道我喜歡寫作,對文學充滿興趣,但他們總認為寫作當興趣就好,不一定要念文組。」林育靖說,母親還特別買了侯文詠、歐陽林等醫師作家的書籍,鼓勵她當醫生後還是可以繼續寫作。父親林信義則對她說:「等你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就會明白我們說的沒錯。」林信義在年少時曾夢想當畫家,但最後還是聽從祖父林初生的話,成為內科醫師。因此,他總是以自身為例,勸女兒:「我現在愛怎麼畫就怎麼畫,等你當了醫生後也可以隨興盡情的閱讀寫作。」
由於母親每天煮三餐、照顧及接送小孩,林育靖看到爸媽感情融洽又幸福,從小就憧憬家庭主婦的生活,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照顧和陪伴他們長大。高中時,老師曾詢問班上同學未來志願,林育靖一開口就說:「我立志將來要當家庭主婦。」結果全班同學聽了笑翻。
「那是我人生中最單純的夢想,當時我心想只要念到大學畢業就好,就可以結婚生子,當個家庭主婦。」林育靖以為自己的人生只要當媽媽就滿足,長大後才知道一個人必須要有專業,才能與社會接軌。
出身醫師世家的宿命
在台灣,醫學系長期是熱門科系,若又出身醫生世家,功課好的孩子很容易被期待要繼承衣缽,並無太多出路可選擇。林育靖也不例外。
她的家鄉嘉義盛產醫生,她的家族歷代行醫,超過二十人從醫。她的曾祖父林敦成是受過正式訓練的西醫,在嘉義市中正路創辦「仁壽醫院」,姑婆、叔公也自醫科畢業。她的父親及父親的堂兄弟,約有半數成為醫生。而她的堂哥、堂姊也都是醫生。林育靖形容,套句母親常對父親說的話:「提起你們家的醫生,像拎一掛粽子。」
從小學在班上名列前茅起,林育靖就悄悄被設定將來要走醫學之路。十多歲的她對習醫並無好感,也不相信自己承受得住生死關鍵決策的壓力,挺得過夜復一夜無眠的值班。
就讀嘉義女中數理資優班時,她依然熱愛文學。林育靖坦言:「高二時,我常念書念到很煩,甚至發脾氣。我又不是真的很想當醫生,而且又重視睡眠,當醫生要值班,犧牲睡眠。我對自己的抗壓力也沒信心。既然對當醫生沒有熱忱,也沒有自信能當個好醫生,卻又必須走這條路,內心一直很掙扎。」
高中三年,林育靖不時有些小小的抗議。她深愛文學,卻明白醫學終將是她的宿命。因此,她盤算著念完七年不當醫生,自由自在去過她的生活。同學問:「為什麼?這樣不是很浪費嗎?」她聳聳肩回答:「反正是爸媽要我念的。」
醫學生歲月,慘淡而苦澀
但林育靖還是半推半就走上醫學之路。原以為上了大學後,可以海闊天空追逐文學夢;然而,醫學院的課程與資源,鮮少能滿足她對人文的渴望。
一年又一年過去,林育靖並沒有逐漸愛上醫學,只是日益習慣如此苦澀的青春歲月。每天嚼著醫學書裡蹩腳的翻譯字句,含淚埋首顯微鏡下的組織切片,背誦著身體構造與機能、心電圖的波形判讀。結果,勉強吞了一肚子醫學知識,或將零碎的知識硬塞入腦中,卻拼湊不出一個人的樣貌。因選擇的醫學科系並非基於喜愛,她讀起來意興闌珊,於是一度以為自己不適合學醫。
醫學系入學時要寫自傳,林育靖寫下:「我希望自己將來可以兼顧當醫生、家庭主婦及寫作。當醫生是養家餬口的必要工作,家庭主婦是兒時夢想,寫作是畢生興趣。」
可是,隨著課業愈來愈繁重,夢想愈來愈遙遠,這股寫作的熱忱也快要被澆熄了。她說,念醫學系時,雖然寫作不輟,但可能因人生歷練少,無法創作出深刻又觸動人心的文學作品,「我有投稿、參加文學比賽,卻始終石沉大海。只能自己寫、自己讀,卻沒有讀者,總覺得好像應該放棄這條路。」
林育靖的內心並未真正接納醫學課程,而她喜歡的寫作又被世界否定。然後,她的大學生活就這麼慘慘淡淡。沒想到,反而是在這樣的低潮中,她才開始體悟人生。
馬偕醫院實習,轉念愛上行醫
醫學養成教育和執行醫療業務間有極大差距,喜歡習醫者不一定能享受行醫,而林育靖偏好的是後者。醫學生念到大五時,必須開始到醫院見實習。林育靖選擇馬偕紀念醫院。這是她父親當年受訓的醫院,也是她出生的地方。
「這是我行醫之路的重要轉捩點。」林育靖說,大五時從基礎醫學轉換到臨床實習,前者以生理、生化科目為主,只看到人的身體內部構造,拼湊不出整個人的樣貌;後者偏重應用層面,讓她能學以致用,漸漸摸索出「病」與「病人」大不相同。
馬偕醫院安排外國傳教士帶領實習醫生幫病人檢查、問病史、寫病歷,除了醫學檢查注意事項外,還注重人性關懷層面。她回憶說:「在傳教士多次帶領下,我感受到當一個醫生的愛。到馬偕醫院實習後,我才真正體會到當醫生的價值和快樂。」
當年還是使用呼叫器(BB Call),實習醫師常會被護理師呼叫,協助處理一些簡單問題,例如病人抱怨睡不著、身體疼痛。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林育靖發現自己很適合坐下來傾聽病人說話,儘管她只是個實習醫生,但帶給病人的溫暖撫慰,超過藥物的治療。
原來,當醫生並非她想像的那麼冰冷、無趣。之前的學習雖然枯燥乏味,卻是必要的基礎,讓她能擁有醫學專業知識,照顧病人。從實習醫師到住院醫師,她體會到:「其實我喜歡當醫師,也很適合當醫師,在過去從來沒想到會有這樣的轉折。」
某些科別如急診、外科,要求在有限的時間下快速做出明確且果斷的決策。而林育靖除了醫學外,還對人文方面深感興趣。家醫科訓練過程能接觸形形色色的患者,從急症到慢性病,從出生到瀕死。面對不同的病人,醫生處理方式應該有所不同,家醫科能提供這方面最深最廣的學習機會。因此,她選擇家醫科,之後再慢慢將重心轉移至安寧緩和醫學。
食指大動,緩解病人困擾
一開始,林育靖覺得自己是迫於無奈走上醫學這條路,念醫學院時也不開心。可是,真正接觸病人後,她發現,能運用個人特長,照顧病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她當實習醫師值班時,某個寒冬夜裡,電話鈴聲響起,護理人員說:「林醫師,妳可不可以幫病人digital(肛診)一下?阿媽已經三天沒解便了,現在肚子脹得很不舒服。」
林育靖掙扎著張開雙眼,天啊!凌晨三點,「digital?現在嗎?可不可以等早上啊?」她不死心地問,抱著一線可以繼續賴在被窩裡的希望。
護理人員回說:「可是阿媽現在肚子脹得睡不著覺,一直按鈴。」
林育靖只好不情願地起床,右手戴著三隻手套、臉上掛著兩層口罩,拖著沉重的腳步,走到病榻旁邊。然後,塗上潤滑膏,將食指深入阿媽的肛門,再費力的挖出那一顆顆無力排出,停留在肛門口太久而變硬的宿便。
當糞便落到便盆裡,阿媽虛弱地點點頭,笑了,眉頭鬆開。林育靖見到阿媽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那一瞬間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醫生。不靠機器,不靠藥物,就用一根食指,加上手套、口罩及潤滑膏,讓一對老夫妻笑了。那是她當實習醫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阿盛老師啟發,寫作之路漸臻成熟
林育靖的文學之路,起初走得並不順遂,屢投稿屢挫敗,常萌生念頭:「乾脆放棄算了,別再寫了。」但她內心仍渴望寫作,終究還是提筆寫、反覆寫,不斷失望和自我掙扎。
同事看她成天愁眉不展,拖她去參加心靈成長課程。在宣洩過程中,她狠狠捶打椅子,吼叫出在父母塑造的模型裡成長的憤怒;尋找渴望時,她聽見自己喊啞了的聲音:「我要快樂,我要做我自己。」
馬偕醫院住院醫師第一年,林育靖經朋友介紹到阿盛老師(楊敏盛)的寫作私淑班,成為她文學創作之路的關鍵轉捩點。2002至2006年,她接受許多教導,包括閱讀、書寫,還有古往今來的觀察及待人處世的功夫。那些年也是醫生養成的關鍵時期,林育靖在文字裡思索與沉澱,文章才漸臻成熟。
第一篇與醫學相關的文章是〈digital〉(收入《天使的微光》一書時更名為〈食指大動〉),林育靖寫完後跟班上同學分享,大家覺得很有趣,讓她鼓起勇氣,決定再嘗試投稿。沒想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簡白副主任打電話給她,表示要採用刊登,讓她受寵若驚,驚喜自己的文章居然獲得青睞。那年,〈digital〉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
林育靖才發現身邊看似平凡的醫院點滴,或許正是她可以著力書寫的題材。於是,在阿盛老師建議下,她開始有計畫性的書寫一系列醫療相關散文,在醫院內蒐集題材,例如白袍、印章、聽診器、口罩等小物品,〈白袍〉、〈如朕親臨〉、〈聞道〉、〈你可以再靠近一點〉等文章應運而生,最後累積成冊,由九歌出版社發行,書名為《天使的微光》。
踏入安寧緩和醫療照護領域
在馬偕醫院家醫科時,林育靖偶爾會被派駐到新竹縣尖石和五峰鄉原民部落或台東偏鄉服務。由於馬偕醫院安寧療護病房設在放射腫瘤科,又是選修科目,所以她當時對安寧緩和醫學毫無概念。
直到某次機緣,她到安寧療護病房找某位學弟,一進入病房後,馬上被安寧療護病房的氛圍深深吸引。以前醫院經常予人冰冷印象,空間狹隘、消毒水味道很重;進入安寧療護病房,卻是寬敞舒適、溫馨寧靜,完全是不同的世界。
這樣的人性化氛圍,讓林育靖開始想要深入了解安寧緩和醫學,「安寧療護也符合我喜歡傾聽和陪伴的個人特質。」當她後來完成《天使在值班》初稿時,外公健康狀況明顯下滑,她正式成為他的主治醫師;而外公最後的晚年照顧,也是在家裡由家人陪伴至終。因此,選擇安寧療護為第二專科,對她來說再自然不過了。
安寧居家訪視,陪病人至善終
2006年,林育靖結婚後,隨著夫婿呂明錡返回嘉義大林定居。後來,她又去念了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並陸續生下兩男一女。2010年,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蔡悅琪獲聘為嘉基醫院家醫科主任,深知林育靖喜愛安寧療護工作,也希望能兼顧家庭生活和陪伴孩子成長。於是,為她在嘉基爭取到安寧居家訪視醫師的職位。
嘉基安寧居家訪視範圍,除了嘉義縣市,還涵蓋雲林及北台南如白河、後壁等地區,尤其是雲林口湖、台西,安寧療護資源相對少,路程又遙遠。由醫師和居家護理師到癌末病患家中探視,替他們帶藥、調整藥物,可節省病人及家屬來回奔波醫院的時間。同時也提供病床租借訊息,教導家屬如何照顧病人傷口、幫病人在床上洗頭,以及提醒臨終前可能出現的徵狀。
行醫日久,林育靖愈發感覺自己和「醫生」這個職稱漸行漸遠,「醫使其生」已不再是她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溫柔對待病人,讓病人活得更有尊嚴,在病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陪至善終」。
珍惜與家人每一天的相處時光
一面迎接成長的孩子,一面送走病程末期的師長朋友,在一生一死間,林育靖體悟到:「送走摯愛的人,是人生早晚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與家人每一天的相處時光。」因此,回到自己的世界,她用心對待至親摯友,認真工作,想寫字時動筆,想唱歌時張口,每天出門和睡覺前都讓另一半和孩子感受到她對他們滿滿的愛。
林育靖感念母親為挑食的她做了十年的便當。於是,在一手拿鍋鏟、一手搖筆桿中,將面對新生命的憂懼與欣喜、臨終安寧關懷、與生命道別的點滴,匯集成第三本書《母親牌便當》。未來,她將與父親合作,為他的油畫撰寫短文,製作成桌曆,也希望有機會辦畫展、印畫冊。
林育靖是愛下廚的人,三杯雞是她的拿手料理,也是二兒子最愛的一道菜。今年因疫情之故,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時間變多了,她反而覺得很幸福。優游於家庭生活、寫作與醫學工作之間,她在慢城裡過著沒有智慧型手機的生活,或許會錯過一些外界訊息,「但回望過去這些年,我並不曾錯過任何重要時刻,也不曾錯過真摯的感情以及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全心活好每分秒,什麼時候走,都沒有憾恨。」
林育靖
YU-CHING LIN, M.D.
林育靖,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畢業。現為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安寧居家療護專科醫師,知名作家。
早睡早起,盡可能親手料理粗茶淡飯。喜歡陪孩子成長,喜歡慢城生活。
喜歡閱讀,多年筆耕不輟,散文作品發表於各報章雜誌,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南華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桃城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文建會好書推廣及國民健康局健康好書推介。作品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及二魚文化飲食文選,文章並為醫學系討論課程的指定閱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