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醫院看病,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
在候診區久等多時,好不容易進了診間,滿肚子的問題和擔心,醫師的解釋讓你好像懂又好像不懂,還想再多問幾句,但後面好多病人在等,護理師禮貌地請你「出去等」,你只好起身離開,但心裡對自己的病,依然一肚子問號…
這樣的場景雖是常態,但在台北市中心,卻有另一種選擇。婦產科醫師蘇軒走出框架,以自費模式開設一家不一樣的婦科診所,半天限收六位病人,在沈靜幽雅的環境中,讓每個求診的女性「慢慢來」。
他還開設臉書粉專「魔人蘇阿軒醫師」,親自執筆,用通俗的文字搭配親手繪製的漫畫,詳細說明各種婦科問題,致力弭平醫病間對醫學專業的鴻溝,目前已有五萬多粉絲追蹤。
高中三年 打造不受約束的自由靈魂
從小生長在一個典型的軍公教家庭,父親是軍人,媽媽是老師,高中以前蘇軒一直是個聽話乖巧的小孩,但就讀新竹高中的三年,自由開明的校風給他莫大的啟發,「學校很鼓勵我們自由發展,也尊重學生的想法,不會用傳統的框架限制我們。」
竹中特殊的校風,在蘇軒心中種下了勇於創新和突破的種子,也培育他敢闖敢說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唸不唸書、用不用功,學校也沒在管,老師不會逼,我們要對自己負責。」青春正狂的歲月中,他沒有放鬆自己,一點一滴建立了責任感。
後來考進中國醫藥大學,畢業後進入林口長庚醫院實習和擔任住院醫師,蘇軒選了婦產科做為自己的專科,更選擇內視鏡做為次專科,因為他相信內視鏡是醫學的新領域,可以有更多發展,也有更多挑戰等著他。
放手去試 病人是最好的老師
五年的住院醫師生涯,讓蘇軒彷彿回到竹中,因為資深醫師都很忙,不會太「盯」著年輕醫師手把手地教,醫院總是放手讓年輕醫師去試、去找答案,「不給你怕的機會,病人在你面前,你就是要勇敢地迎上去。」他說。
當年還是菜鳥的蘇軒也從沒在怕,他很喜歡「沒人管」,這讓他可以自行摸索和學習。「醫院不會給住院醫師過度保護,第一年就讓我們站上第一線去面對病人,而非培訓兩三年才敢放手,鼓勵我們去試,不要只憑藉書本,而是在實務中學習,病人就是我們最大的老師,而資深的醫師(也是老師)們會在後面挺著我們。」說起當年,蘇軒揚起自豪的笑容。
這樣的自由的氛圍,讓蘇軒養成了「做中學」的學習模式,他在臨床實務上快速學習,也開始思考怎樣的方式對病人最好。
例如當時為患者做手術,他發現傷口越小,手術越安全,對病人的預後越好。蘇軒說,相較於傳統的開刀手術,腹腔鏡是在患者身體開很小的洞,伸入內視鏡做手術,傷口很小,但他總會想:「難道沒有更好的方式嗎?」能不能不要從體表強行切開傷口,而是依循自然的解剖構造,從人體本來存在的開口來做手術呢?
創新研究 發明自然孔內視鏡手術
2010年起,蘇軒著手研究新的手術方式,經過兩年摸索,2012年發明「自然孔內視鏡手術」,並把這種經陰道自然口做手術的初步經驗,在「台灣婦產科醫學雜誌」與「美國婦科內視鏡微創醫學雜誌」發表論文。
那年蘇軒才32歲,卻大膽提出創新的手術方式。他說,其實動機很簡單,只是為了讓病人更快好,因為自然孔內視鏡手術的病人,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而且體表無傷口、疼痛感低、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相對比腹腔鏡短。
然而,走在前面的人難免寂寞,2012年蘇軒參加美國內視鏡醫學會發表「自然孔內視鏡手術」,台下的外國資深醫師卻嗤之以鼻,甚至表示「兩百年前埃及的婦產科手術就是從陰道做的,你這套毫無新意!」
蘇軒只是笑笑,沒有多辯解,「我又不是第一次被嫌,多這一次沒差…」
面對傳統醫界的冷眼,蘇軒堅持「別人說別人的,我做我的」,繼續埋首於研究和臨床治療,他不放棄「自然孔」,經常出國到海外教學和發表,他相信世界會進步,觀念會改變。
之後幾年,蘇軒接到的海外教學邀約越來越多,他說,那時平均一年有一百天在國外發表自然孔手術,台下的反應不再是嘲笑冷漠,反而常常有人跟他說:「Dr. Su,加油!」。
漸漸地,大約在2016年左右,美國、歐洲、中國、泰國都開始跟進,運用「自然孔」概念與方法從事經陰道婦科手術。蘇軒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國際上一直有相關論文發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醫師投入自然孔內視鏡手術。
下一個心願 拉進醫病之間的GAP
自然孔為蘇軒打開了一扇「創新」的大門,但不受框架拘束的他並不因此而滿足。在擔任主治醫師的那幾年,每天看著大量患者在診間快速的進進出出,他心裡一直有個聲音:「為什麼不能讓他們停留久一點?安心一點?」
蘇軒說,在台灣的大型醫院和健保制度之下,每一次的門診,患者和醫師都難免緊張;因為一位主治醫師每次半天的診,要看50個病人,平均一個病人只有三到五分鐘。
「我總是看著病人進了診間,很想跟我多說幾句她的病痛,或多問幾句釐清她的問題,可是我沒有時間好好跟她講,因為後面還有好幾十個病患在等…」蘇軒很無奈,因為他只有三四個小時,如果時間到了看不完就要延診,醫院要付加班費,別的醫師也等著要用這個診間。
他更有一個心願,希望拉近醫病之間的GAP(溝),因為醫學是非常專業艱深的知識,蘇軒很希望可以有寬裕的時間、用淺顯的方式,好好地向病患說明每一項細節,讓病人放下心頭的焦慮。
這樣的念頭,日復一日圍繞心上,2018年他鐵了心,「既然在大醫院做不到,那不如我自己來!」他選擇了自行創業,在台北最貴的地段─信義計畫區開設美迪婦產科診所。
帶著夢想開業 重視醫療價值勝於價格
一心想要「做自己」,蘇軒堅持和健保脫鉤,美迪不申請健保給付,因此不受限於健保醫療指引,不必在乎看診人數。為了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每半天看診三小時只收六個病人,要用充裕的時間和心力為患者治療和解說。但相對的,因為他提供不一樣的醫療服務,醫療費用必須恢復到沒有健保給付的合理價格。
「一開始,實在有點太天真了!」蘇軒苦笑說,「台灣因為健保,病人負擔費用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大家習慣了便宜的醫療,現在我要收自費的價格,病人很難適應…」診所開業初期,經營得非常辛苦,他抵押房子貸款,上門的患者卻很少,虧損了好幾個月,連媽媽都不禁問這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兒子:「還要這樣下去嗎?」
蘇軒依然堅持,雖然收取較高的價格,「但我們創造的價值絕對超出更多倍」。面對每一個上門的病人,從問診、檢查到諮商,他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專業,先透過內視鏡與螢幕,讓病人親眼看見自己的體內狀況,再經由他的詳細解說,逐步清楚完整地認清問題。
這樣的過程與其說是「醫病」,不如說是「醫心」。
絕大多數病人不一定有什麼大病,真正的問題反而是「焦慮」。
他們害怕自己的小問題會攸關生死,但去了醫院看診,「醫生只能給你三分鐘,說上三言兩語,再來就是開藥叫你回家吃,但你還是滿肚子問號,焦慮依舊,不解依舊。」
醫病也醫心,讓患者不再焦慮
他記得以前在醫學中心,「我常要換上健保醫師的臉,一直看手錶,病人說經痛、說有異常出血,我最多就是安排檢查,簡單說明,再給她開藥,但病人明明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痛?會不會好?我卻無能為力再多說,因為外面還有好幾十個人在等…」
但現在在美迪,每位患者採預約制,享有不被打擾的30分鐘。蘇軒換上不一樣的臉譜和心情,把女性生理問題的成因、過程甚至解方,詳細講解給患者聽,讓病人安心。他盡力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問題,並提供專業的諮商和建議。
我不一定會提供什麼新的治療方式,但在這半小時裡,妳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怎麼治療,或是學會如何跟它和平共處。
例如經痛,有些是非病理性的原因,可能來自壓力、情緒和內分泌等,蘇軒有如心理諮商師,耐心聆聽,仔細說明,讓她們了解經痛是怎麼一回事,學著用平常心去面對每月的好朋友。他也說,多數病人看診時需要的不只是「答案」,更需要的是「了解」,了解自己的身體是怎麼一回事,一旦了解了,心就安了,痛,也就輕了。
一兩年下來,這樣的看診模式慢慢建立起口碑,病人逐漸多了起來,不時更有患者會在蘇軒的臉書粉專言訴說獨特的看診經驗:
「美迪真的不像婦產科,我一度懷疑到了喝下午茶的地方,醫生坐在舒服的矮沙發上,而我也在一旁的長沙發上坐下,彷彿醫生和病患要促膝長談,聊聊夢想,聊聊未來…然後醫師開始問診,小茶几上就擺著幾個子宮的模型,醫師很細心地跟我解釋了必須要做的檢查…」
「舒適的環境,溫柔友善的關懷,謝謝您們安撫我的緊張與忐忑,不會因爲我動作慢而不耐煩,也謝謝您們耐心的解答我所有的問題,我很開心能找到這間診所…」
醫學的決勝點—核心價值是醫術
當然,溫暖美好的醫病關係,不是只憑藉醫生口頭溝通或溫柔說明就能輕易建立,真正的關鍵來自醫術。
好的醫術才是核心價值,行銷宣傳什麼的都是次要的,「醫學的決勝點,絕對是醫術」。
他的專長是子宮鏡,因此就要用子宮鏡技術為患者解決生理病痛,這才是行醫的初心與使命。
2020年,一位35歲的病人不顧疫情影響,遠自馬來西亞指定找他治療。她自從三年前開完子宮肌瘤手術後,月經出血就變得非常少,而且每回都痛到在地上打滾,馬來西亞的醫生都說是子宮腔沾黏,但做了手術也無法改善,只能吃止痛藥。
患者的媽媽四處打聽,接連三位大馬的醫師都介紹她到台北找蘇軒,她帶著女兒來台,走進美迪無助地問:「蘇醫師,可以幫我女兒切掉子宮嗎?」
「切掉子宮?!」蘇軒嚇了一跳,35歲竟然就想放棄自己的子宮,可見她有多痛,經歷了多少無效的醫療。
他先為她做了子宮鏡檢查,發現子宮頸口(門口)就已完全沾黏,幾乎看不出開口,緊密的沾黏更導致經血無法從子宮頸口流出,就好像酒瓶蓋拴緊瓶口,裡面的酒倒不出來。經血淤積在子宮裡,甚至逆流回到肚子裡,所以每個月的月經才會痛不欲生。
仔細說明後,蘇軒為她進行多次子宮鏡沾黏分離手術,一點一點地打通子宮頸的沾黏,也讓她的傷口慢慢恢復,長出正常的子宮頸粘膜,子宮腔也終於能被打開,蘇軒透過子宮鏡看到一個封閉了三年的空間,裡面積滿陳年的血塊,內膜呈現慢性發炎,接著又一次次清除反覆沾黏的組織,花時間讓子宮裡正常的內膜組織長好長滿,最後她終於告別了經痛,子宮完全恢復健康,結束長達三年的惡夢…。(原文)
魔人蘇阿軒醫師 搞笑漫畫做衛教
蘇軒獨特的行醫哲學,不只存在於自費診所和子宮鏡手術,他更費心經營臉書粉專「魔人蘇阿軒醫師」,用淺顯有趣的文字,配上許多可愛生動的插畫,讓大眾了解女性常見的子宮問題。
例如為了說明子宮內膜異位,他畫了十多幅Q版的插圖,分頁說明:「正常的內膜是住在子宮裡,但有些比較叛逆的內膜會逃離子宮,這些異位內膜常會跑去跟卵巢住,久而久之就變成巧克力囊腫,甚至跑到骨盆腔造成沾黏,會讓你經痛、不孕或慢性腹痛,處理子宮內膜異位不容易,一般都用藥物控制,或用手術切除,但如果沒症狀,可以和平相處喔!」
另外還有一般婦科常見的「非經期出血」、「如何判斷經痛的嚴重程度」、「子宮內膜增厚」、「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瘤的差別」等等問題,都有他圖文並茂的Q版解釋。
蘇軒說,會這樣費心的又畫又寫,還是老話一句:「為了降低病人和醫生之間的GAP(溝)」,因為醫學實在太複雜、太專門,患者看病的時候都一知半解,正好他從小就學過繪畫,隨手塗鴉就是生動的插畫,因此正可藉著臉書上的圖文,拉近大家跟醫生們的醫學水平,這樣病人在看診之前也比較能跟醫生討論。
蘇軒的苦心沒有白費,短短兩年下來,「魔人蘇阿軒醫師」的粉絲已飆破五萬人,很多常年為婦科問題憂慮的女性,在這裡解除了心頭的疑慮,尤其是他的Q版插畫,充滿童趣又搞笑,總讓人會心一笑,也常有人留言:「終於懂了」「圖解超清楚」,臉書上的分享更是不計其數。
這些努力,也正是蘇軒一直強調的「病人要的不只是答案,更需要的是了解」
他一直堅信,做為醫師,醫病更要醫心,要先解除病人心頭的疑慮,而不是讓診間裡的病人什麼都沒搞清楚,就「時間到─批價─拿藥─再見」。
走在前方不怕孤寂,但眾志更能成城
從發明新技術「自然孔」,到開業成立自費診所,再開設粉專用漫畫做衛教,蘇軒走了一條和絕大多數醫師不同的路,多年來歷經無數的冷眼與訕笑,但他總是苦笑吞下一切,告訴自己不要怕。
「走在前面的人,一定會比較寂寞,哥白尼當年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都被當成瘋子,但後來證實他們是對的,人類的文明更因此向前邁進一大步…」
但在走出巨塔,擺脫加諸在身上的框框條條後,蘇軒發現也有不少醫師跟他一樣,正在摸索新的方式來改變醫病之間的鴻溝。
創立台灣醫療科技整合學會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把期待改變的醫師與業界聚在一起,研究如何透過科技,提供更好、更方便的醫療服務。
2021年底,台大集思會館聚集了數十位醫師、生醫工程師、網路平台執行長、AI專家、市場分析師及十幾位醫界KOL,個個無私地分享最新的科技趨勢以及經營心得,熱烈的討論持續了整整一天,直到場地要關門了才不得不散會。
他說,科技帶給生活很大的改變,也能為醫界帶來破壞式的創新,當醫學有了更大更快的進步,才是患者之福,這也才是醫者最真誠的使命與責任。
蘇軒
HSUAN SU, M.D.
跳耀性思考,創新無極限的婦產科醫師,專長為複雜性內視鏡手術。
32歲時在長庚醫院發明「自然孔(陰道)內視鏡手術」,並於子宮鏡檢查教科書《Hysteroscopy》上負責撰寫單獨章節。認為醫病首要「醫心」,即解決患者心中的不安與疑惑,故創辦全自費預約制的「美迪婦產科診所」,提供專業的治療與諮詢服務,吸引眾多海外患者慕名而來。
經營魔人蘇阿軒醫師粉絲專頁,用逗趣的圖文說明婦科疾病與治療方式,希望消弭醫病之間巨大的知識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