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科、外科、婦科及兒科是醫學生最熱門首選的1980年代,洪德仁因健康因素放棄內科的大好前途進入耳鼻喉科,同時選擇回到他出生的北投開設診所,小鎮醫師與地方的緣分就此展開,守護著社區居民健康,至今已超過30年。
「人生都是偶然,」洪德仁有感地說:「走入社區醫學,更是意外的意外。」出身貧困的他,追求優渥的生活本來是他人生中的重要目標,只是這樣的追求才過了沒幾年,因為一位病人給了他一張為保留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現為北投溫泉博物館)建築的陳情書,帶他踏入了社區總體營造的領域。
「只有打造一個健康的社區,民眾才會有健康的人生。」小鎮醫師的視野不再只有侷限在診間,洪德仁希望從根本打造出健康的生活環境,用宏觀的視角來推動社區改造。
當醫師可以賺錢還能救人 挺不錯的
小時候洪德仁原本家境不錯,每當有孩子出生,父親總會帶著全家人一起到照相館拍下全家福;只是這樣的生活在他小學三年級時起了重大的變化。父親因為抵押房子幫老闆作保,卻因工廠倒閉導致他們住的房子連帶被拍賣,家庭經濟頓時陷入困境。
當時舉家遷往高雄,父親在高雄碼頭擔任理貨員工作,正逢越戰期間,高雄港貨運業務繁忙,全仰賴人工作業,為了多賺點錢,父親曾經有一整個禮拜睡不到六小時的紀錄。
「當時家裡真的很窮,但父親下班後,會帶全家到附近的麵攤,點兩碗陽春麵,七個人一起吃。」洪德仁記憶猶新地說道;雖然日子很苦,但這也是他記憶中最幸福的時光。
自小身體就不好的洪德仁,初中時有一次胃出血,母親急著帶他到阮外科診所就醫(阮綜合醫院前身)。看著穿著高雄市二中制服的洪德仁,阮老醫師很用心的診斷,但在告知需要住院治療時,發現母親面有難色,便和藹地說:「不用擔心醫藥費的問題,不方便住院的話,就每天帶孩子來看病。」阮醫師為病人著想的舉動讓洪德仁當下感動地想:「當醫師真不錯,除了可以賺錢,還可以幫助人啊!」
生活困頓,父母親將希望寄託在課業成績頗佳的他身上,期待長大後的洪德仁可以成為醫師,賺錢幫忙改善家境。洪德仁也不負雙親期待,考上台北醫學院後,靠著助學貸款完成學業。可惜一生辛苦的母親卻在他好不容易當上醫師後,發現肺癌末期而離世,無福享受兒女們功成的回饋。
母親臨終時的叮嚀深深烙印在他心中:「當醫師以後,遇到條件不佳的、媽媽帶著孩子而面有難色的,要多給予關懷與照顧…」會如此交待,正是緣於他們曾經在急難時,受到好心醫師的幫助。
父母的期待,加上阮老醫師對生活困頓的他們施予援手,堅定了洪德仁當醫師的志向;而當上醫師之後,母親最後的叮嚀與交代,更讓他在日後行醫,開始重新省視自己的人生。
一只陳情書,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誕生
1982年退伍後,洪德仁進入長庚醫院的內科部擔任住院醫師。「當時最會讀書的才能走內科,但內科常被說是know everything but do nothing;外科是know nothing but do everything;精神科則是know nothing and do nothing.」他接著說,「不過我因為第一年就胃出血了三次,只好放棄內科轉到耳鼻喉科(ENT),因為ENT代表Easy and No Tension.」洪德仁哈哈大笑道。
1986年,洪德仁在北投開設了自己的耳鼻喉科診所,後面就是住家,上班只有一門之隔,初步實現自己生活悠閒,又可賺錢的「社區小醫師」目標。
當時中小學強調鄉土教學,老師帶著小朋友看到荒廢的日治時代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向市議員陳情希望能將古蹟修復,卻苦無下文。「那個老師是我的病人,他把陳情書遞給我,我覺得這對北投有很大的幫助,就加入了陳情串連的行列。」洪德仁瞇著眼回憶道,這張陳清書也開啟了他積極投入公共事務、進行社區總體營造的第一步。
終於,市政府在1997年2月同意保留浴場,並且編列預算快馬加鞭地進行修復,老舊的古蹟也終於在1998年10月31日變身為「北投溫泉博物館」,開始對外開放參觀。
當大夥因為成功保留老建築而歡欣鼓舞,日本千葉大學名譽教授兼副校長宮崎清卻向洪德仁道出了他的隱憂:「日本對古蹟的修復,動輒都要花費10年以上,你們在這樣急就章地完成,真的沒有問題嗎?」
一桶冷水嘩地潑在洪德仁的頭上,讓他瞬間清醒。
健康社區,從參與公共事務開始
逆耳的話語如當頭棒喝,醫師的專業素養使然,洪德仁快速地將自己從慶典般的快樂氛圍中抽離,冷靜下來想:「這件事雖然是大家期待的結果,但快速完工長期會不會有後遺症?還有,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
他坦言,一開始他也不清楚自己追尋的到底是什麼,直到2000年到了日本,與峰山富美女士碰面。
峰山富美原本只是個生活在北海道一位平凡無奇的家庭主婦,但她憑著對小樽運河的愛,花了20多年的光陰與政府斡旋,將原本預計被填平的運河保留了下來,並改造成現在眾人熟悉的模樣。小樽運河也成了當地的熱門景點,帶動、活化了整個城市。
語言不通的兩人憑藉著彼此對土地的熱情,靠著漢字筆談了三個多小時,峰山富美對他說:「心之所在,就是故鄉。」這句話如醍醐灌頂,讓洪德仁霎時領悟,他追求的原來是早就已經在實踐的事情——希望把北投打造成一個健康的社區。
「加拿大以前做過一個調查,影響健康的因子,50%是生活型態、20%是物理環境、20%是遺傳因子,醫療只佔了10%。」,洪德仁說,「所以要改善民眾的健康,一定要先從社區總體營造著手。」
洪德仁開始著手成立「北投文化基金會」,以打造健康永續的城市為目標,將「健康老化、友善環境、永續農業」定為主軸,並靠著改造北投溫泉博物館時累積的人脈,串連起學校、診所、政商人士,建立起一個社區總體營造的行動平台。
而社區營造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他分享,20年來基金會參與了青年文化導覽志工培訓、守護老樹、河川巡守隊、八仙圳整治計畫、老街改造、辦理藝術節、發展各種振興文化活動、小農市集、綠活節……等無數活動,還出版了許多雜誌季刊,幾乎大小事都可以看見基金會的身影。
「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醫療健康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一個健康社區的生態體系,其中的健康包括有形與無形的,從個人身體健康、生活習慣、文化、地方產業,甚至政治的決策等,都是健康的一環。」
他總結,「雖然參與那麼多公共事務看起來像是不務正業,但這些東西的本質實際上都離不開我的醫療本業,因為這一切都跟健康息息相關。」
而當這些熱鬧的活動一點一滴地將生命力注入他所愛的土地時,洪德仁卻習慣躲在後方,安靜溫柔地為這些事物推上一把。
「任何的榮耀都要歸諸於別人。」洪德仁微笑說著他的處世哲學,「很多人都會沈迷在這個英雄角色,會想再去爭取更多掌聲。但我認為讓孩子們參與、有個使命、榮耀感,他們才會將這片土地的故事不斷傳承下去,這樣對社區才是好事。」
社區營造寬闊了洪德仁的視野,讓他不只看到疾病、看到個體,更放眼全人的醫療照顧。但其實早在30年前,他就開始默默地串連地方醫療資源,改善社區民眾的健康。
病人無法就診 那就由醫師「往診」吧
1990年,洪德仁想改變社區診所互相競爭生意的相處模式,主動邀請周遭的醫師一起成立「厝邊好醫師聯誼會」,一起攜手守護社區民眾的健康。
「我們每個月都會聚在一起泡茶聊天,交換資訊跟醫療心得。」他說,加上1995年全民健保開始實施後,湧入醫學中心的患者逐年增長,厝邊好醫師更成了診所之間重要的互助平台。
而他看診的範圍不只侷限在診間,當左鄰右舍有需要時,他也會到患者家裏出診,「這叫『往診』,病患既然無法出門,那我就去看他們。」他解釋道,從日治時期到戰後,早年醫師是會應要求前往病患家中看診,這是許多長輩的共同回憶,也是溫暖的醫病關係。
「往診時不只看病,給藥、給點滴,往生時我也會開證明給家屬。當時大部分的人都在家中往生,有需要時我就會去,像我的祖母、父親也是留著最後一口氣,在家裡善終。」
只是在全民健保開辦後的90年代,病患湧入大醫院已成了常態,也幾乎會在醫院裡嚥下最後一口氣,走完最後的人生儀式。
2003年的SARS催生出「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制度試辦計畫」,政府希望診所與地區醫院建立雙向轉診制度,來提供更好的社區醫療服務。當時洪德仁厝邊好醫師的網絡早已遍佈整個北投,加上榮總與振興等大型醫院的支援,讓第一線的基層醫師們有了底氣與後盾,能幫病人提供更好的照護。
之後,因應人口老化與照護需求,政府陸續又推動「行動不便患者居家照護」、「居家醫療」、「居家安寧療護」、「居家醫療照護整合」等計畫,這與洪德仁長年堅持的「往診」不謀而合,他也很自然地成了各項醫療試辦計畫的顧問與支持者。
然而即使有長年往診累積的經驗,洪德仁仍不得不說「居家醫療、安寧療護雖是醫療體系的最末端,卻也是最困難的一環。」
居家安寧 最吃力但最有意義的工作
洪德仁成立的仁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累計至今,已經收案超過一千多人,其中有65位居家安寧個案。他感嘆,到宅關懷對都會區的基層醫師是很困難的事,因為安寧病人最終結果只有一個——「死亡」,差別只在「善終」或「歹死」。即使病人在臨終階段感受到醫師給予的良好照顧,但也無法為醫師作證,而家屬如果對死亡沒有理解,往往就會對醫師提告,所以多數的醫師都不願意收安寧病人的案子。
想要敲開病患家門走進去,前提是要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與信任感,但這樣的醫病關係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需要社區醫療人員用心構築。
洪德仁提起他曾經陪伴過的一位安寧病人,是個高齡90多歲、同時罹有多種慢性疾病的爺爺,主要的照顧者是他不會說話的大兒子。爺爺因為一次跌到骨折,又傷到頭陷入了昏迷,來來回回醫院多次。由於爺爺在有意識時曾對大兒子說過不要住院,希望在家往生,所以老大尊重父親的交代;但二兒子與兩個妹妹卻認為父親的狀況還是要住院、甚至在醫院往生比較好,雙方因此起了紛爭。
「像這種不是主要照顧者,也非同住的家人,但遇到問題有很多意見的,我們把他叫做『天邊孝子』,這也是照護家庭中最常出現的情況。」洪德仁分享他的經驗。
他還記得第一次家訪時,有三位子女在現場,兄弟姐妹用手語飛快地你來我往,配上怒目圓睜的表情,耳裡雖然聽不見劇烈的叫囂吶喊,但彷彿能在空氣中聞到那股濃濃的火藥味。洪德仁搖了搖頭,認為需要召集全部的人開一次家庭會議,討論父親的病情與並做出最後的決定。
「討論也沒有用啦,最後一定還是不歡而散,意見也不會統合。」老大無奈的向洪德仁表示。「沒關係,有意見的人歡迎都來,下週日我會再來。把整個半天時間都給你們,大家慢慢來談。」他只好安撫老大道。
一起do something 助家屬建立安寧共識
隔週的家訪轉眼抵達,大家圍著圓桌坐下,只見大哥幫醫師與個管師倒了茶,卻不幫弟弟妹妹也倒一杯,一開始氣氛就十分緊繃,所幸家人出席卻很踴躍,連下一代也都來了。
「各位都清楚,爸爸的病情,現在是呈現平穩的往下走的狀態。」洪德仁開場先讓大家了解爺爺的狀況。不出意外,接下來的溝通劍拔弩張,說到激動時更是敲桌子打椅子,站在父母身後的孩子們也是高分貝的你來我往,洪德仁只是在旁靜靜的聽著,先讓每個人充分表達意見。
換到洪德仁開口時他說:「你們都這麼孝順爸爸,他一定很高興,但是你們剛剛講話都這麼大聲,他如果有機會再醒過來,一定會說你們吵死了。」他接著同理家屬們的心情:「大家都是出於孝心,爸爸的想法你們也都很清楚,大哥花心思照顧,從上禮拜到今天,情況也很穩定。我不是算命的,無法跟你們說父親確切還有多少時日,但大概可以推估。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好好照顧。」
當眾人的情緒漸漸平復,洪德仁乘勝追擊:「不過,有幾件事要請大家幫忙,就是有空多回家看爸爸。爸爸在宗教修行很有成就,大家就幫他多念佛,或是回來時翻看舊相片,一起回想跟爸爸過去的快樂時光。人的聽覺是最後喪失的,相信你們說的每一句話,他都可以聽到。」
「每個人都要幫爸爸做一些事,或者幫他按摩,或是幫忙擦身,他就會走得很安穩,也會感謝你們的孝心。」洪德仁用他的專業居中協調家屬的意見,讓他們達成共識,可以圓滿一位老父親的善終。
「你有什麼需要其他弟弟、妹妹或下一代來幫忙做的事嗎?」洪德仁看向了大哥。老大想了想寫下,「我年紀也大了,力量不夠,幫爸爸清潔身體時真的有點困難。」之後馬上有人表示可以回來幫忙協助爺爺的清潔工作,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開始表達自己可以幫忙的事。很快的,紛爭平息了,工作也分配好了。
之後再度訪視時,他們兄弟間雖然仍不說話,但都願意一起分擔父親的照顧工作,老爺爺也在子孫的陪伴下,安詳的走完人生,全家十多人一起帶著水果到診所感謝洪德仁,讓父親最後可以在家善終。
「一起do something在居家安寧中非常重要,孝順不可以只有一個人獨享,一個家裡也不能只有一個孝子或孝女,而是大家都是孝子孝女。」洪德仁建議。
「而一次好的、有效的家庭照顧會議,最好由外來者或是家屬尊敬的醫師來擔任中間的協調者,讓家人了解他們做的事情都很重要,即使是些小事,都應該給予肯定;幫父親擦拭身體多麼重要!看著照片回憶以前快樂的故事多麼重要!這些都是孝順的表現。」安寧療護強調的「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都需要轉換成家屬可以做的事情,家屬有了參與孝道的機會,才能夠生死兩安,了無牽掛。
多年來的社區公共事務參與經驗與醫療專業,讓溝通與協調成為洪德仁的長項,特別是在跟病人家屬溝通時,更會想盡辦法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盡孝。「每個後輩都有自己的期待跟想要孝順長輩的方式,這都沒有對錯,但大家要共同面對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死亡。」他接著說,「所以居家安寧的家屬們一定要全員參與達到共識,病人才能走得安詳。」
靠著讓家屬「一起do something」,洪德仁再次實踐了「讓榮耀歸諸別人」,更一次次地化解糾紛,讓個案得以安詳善終,家屬也不會留下任何遺憾,這正是他身為醫者最溫柔的慈悲。
心之所在就是故鄉
健康社區的營造,最需要的就是社區內醫療資源的串連銜接。北投耀眼的成績,讓洪德仁時常受到演講的邀約,他也大方分享「厝邊好醫師」的經驗,輔導各區建構當地的醫療群,小小的診所更被指定成為社區醫療實務課程的實習場所,至今已接受兩千多名住院醫師參與見習。
他謙虛地說,「我這邊沒有什麼厲害的技術可以教他們,只是安排他們進入社區去感受人文與人性,鼓勵他們發現問題,然後尋求解決的方法,而不是只會待在醫院裡看病。」
短短的gap month,卻可能成為這群年輕醫師學習生涯中最特別的一個月,讓他們可以踏出象牙塔,體驗台灣的好,認識生命的意義。
訪談最後,洪德仁有感而發:「人生不要總去計較想要有好的結果,只要去做認為該做的,老天爺常常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告訴你答案;即使是不好的結果,你也盡力了。」他笑著繼續說:「用世俗話來說這叫做挫折;但在我的概念裡,這是我們的努力、能力還不夠,所以事情無法往你所期待的方向發展。」
從選擇專科、開設診所、到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守護社區居民健康至今,許多人生的轉折,確實都不在洪德仁最初的計畫中,而是一連串的偶然與意外。誠如峰山富美告訴他的:「心之所在就是故鄉。」只要用心經營、追尋自己的目標,終有一天,每個人都能如洪德仁一般,找到自己內心的歸屬,驕傲地唱出代表故鄉的那首歌。
北投的四季
詞曲/簡上仁
北投的春天 有草山的花香味
樹青花紅好景緻 談情說愛好時機
北投的春天 摻有娶新娘的喜氣
北投的夏天 有熱情的日頭味
樹頂鳥隻唸歌詩 樹腳阿伯在行棋
北投的夏天 山墘也飛來白鷺鷥
北投的秋天 有親切的人情味
親像天頂月娘圓 男女老幼相扶持
北投的秋天 摻有中秋月餅的香甜
北投的冬天 有溫暖的磺水味
無論日時抑暗暝 外來人客來來去去
北投的冬天 摻有那卡西的KI MO CHI
洪德仁
TE-JEN HUNG, M.D.
1973年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並在2003年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1986年在家鄉擔任社區醫師,這是他從小生涯的理想。
他天性好奇,對新奇的東西充滿興趣,喜歡用細膩的角度觀察人生百態。在偶然的機緣中,一份古蹟保存的陳情書,開啟了對於社區公共事務的學習。對於疾病或是社會問題,他總是喜歡用整體的角度構思,持續關心與堅毅不懈的行動。
現在台灣面對快速的高齡化,如何建構社區在地化的健康照護體系,以生命價值的感動,讓弱勢族群能夠得到在地溫暖的關懷,加上公民社會政策、工具應用及永續發展,是他認為還要繼續努力的重要議題。
著有《居家醫療行腳》、《社造公民的記憶地圖》、《社區醫師的生涯錄像》等書。